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听新闻
        放大镜
        丝路有诗 诗咏丝路
        2023-02-27 16:51:00  来源:检察日报

          中国在英语里称为“China”,这个词的本义是“瓷器”。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,中国丝绸就远播海外,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“丝国”。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中说: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,中国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,特别是在罗马帝国,人们把中国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,对于东方‘丝国’充满着憧憬和向往。”

          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,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。富有诗意的丝绸之路,曾经引起唐代诗人的热情歌咏;唐诗中的生动形象,让我们领略到丝绸之路的无限风光。唐诗、丝绸之路这两个被人称颂的文化现象,互相映衬,熠熠生辉。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,从长安出发,经关陇道、河西走廊进入西域,然后通向中亚、西亚的道路,被称为沙漠绿洲之路。唐诗中对这些交通路线的兴衰变化都有生动的描写。

          1.

          “梯航万国来”,唐代长安不仅是唐朝的首都,也是一个万邦来朝的国际大都会、国际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。长安生活着大量的外国人,“梯航万国来,争先贡金帛”(王贞白《长安道》);那些高鼻深目的外国人,特别是当垆卖酒招徕客人的外国美女,非常吸引诗人的眼球。“胡姬貌如花,当垆笑春风”(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》);“胡姬招素手,延客醉金樽”(李白《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》),这是李白诗中那些美女的形象。当外国人离开长安时,唐朝朋友则为之送行。“日本晁卿辞帝都,征帆一片绕蓬壶。”这是李白写日本人晁衡的诗。这个帝都就是长安。

          很多外国人不远万里,来到中国,来到长安;很多中国人从长安出发,走向边塞,走向域外。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唐诗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。唐诗写出了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国际大都市风貌,写出了它的开放和包容,写出了它的美丽、浪漫和繁华。

          “客行登陇坂,长望一思归。”从长安出发经过现在陕西、甘肃、宁夏进入河西走廊的这一段道路,史称“关陇道”。“关”指关中,指从长安西行路经的陕甘宁地区;“陇”指陇山,这一带在陇山周围,故称关陇道。唐诗里有大量作品写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、交通地理和中外交往活动。陇山是“丝绸之路第一山”,从长安出发赴西域的道路上,遇到的第一座大山就是陇山。

          对于西行的人来说,越过陇山便有了背井离乡的漂泊之感,所以很早就有咏陇山的诗,远行的人登上陇山回首长安,立刻就会悲伤起来。唐朝开拓西域,经过陇山西行的人很多,他们也有伤感:“客行登陇坂,长望一思归”(王绩《登陇坂二首》),“陇头一段气长秋,举目萧条总是愁”(无名氏《水调歌》)。但在盛唐初时,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豪迈。虞世南的《出塞》诗写道:“扬桴上陇坂,勒骑下平原。誓将绝沙漠,悠然去玉门。”战士们敲着战鼓登上陇山,骑着骏马下到平原,发誓要打到大漠,豪情满怀地走向玉门关。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!岑参《送人赴安西》诗:“上马带胡钩,翩翩度陇头。小来思报国,不是爱封侯。”从军边塞的人一点儿也没有畏难情绪,他们风度翩翩地骑马越过陇山。这就是盛唐时代人们的豪迈情怀。

          2.

          河西走廊是中西交通的要道,这里的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自古以来都是丝路交通的重镇。武威又是凉州州府所在地,是唐朝西部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。唐诗里有不少以《凉州词》为题的诗,有不少写凉州的诗。凉州是一个胡汉交融的城市,很多从西域来的胡人聚居在凉州。“凉州七里十万家,胡人半解弹琵琶。”这是盛唐诗人岑参的诗,他对凉州最深的印象就是胡人弹琵琶。岑参到西域去,多次往返凉州,他对凉州的风情非常了解,他知道很多胡商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凉州,在这里定居,在这里从事贸易活动。

          中唐诗人元稹《西凉伎》写当年哥舒翰担任河西节度使的时候,凉州一派安定繁荣。在哥舒翰举办的宴会上,人们表演着外来的杂技乐舞,接受外国的入贡:“哥舒开府设高宴,八珍九酝当前头。前头百戏竞撩乱,丸剑跳踯霜雪浮。狮子摇光毛彩竖,胡腾醉舞筋骨柔。大宛来献赤汗马,赞普亦奉翠茸裘。”安史之乱发生后,凉州陷于吐蕃,经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被阻断。诗人们感到悲伤:“凉州四边沙皓皓,汉家无人开旧道。边头州县尽胡兵,将军别筑防秋城。”(王建《凉州行》)

          张掖在唐代时称为“甘州”,唐代有一首乐曲叫《甘州曲》,非常流行。安史之乱后张掖陷于吐蕃,诗人们听到《甘州曲》就感到伤感,晚唐诗人薛逢《醉中闻甘州》诗:“老听笙歌亦解愁,醉中因遣合甘州。行追赤岭千山外,坐想黄河一曲流。”经过酒泉往西域的道路称为“酒泉道”,唐代的酒泉道是什么样子呢?我们只能从唐诗里看到具体的描写:“燕支山西酒泉道,北风吹沙卷白草。”(岑参《过燕支寄杜位》)

         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,唐诗里写敦煌的作品很多。唐诗里写到敦煌的官员:“敦煌太守才且贤,郡中无事高枕眠。”(岑参《敦煌太守后庭歌》)这不是批评太守躺平,而是说太守治理有方,社会安定,所以他能够高枕无忧。唐诗里写莫高窟“雪岭干青汉,云楼架碧空。重开千佛刹,旁出四天宫”(无名氏《敦煌廿咏》之三)。写莫高窟的山很高,半山上的石窟建筑高大巍峨。

          玉门关和阳关,阻隔中原和西域,出两关便进入西域。玉门关和阳关不仅是关隘,也是文化符号,唐诗很多作品写到玉门关和阳关,赋予两关以深厚的文化意蕴。这些诗写出了玉门关和阳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,写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。初唐诗人袁朗《饮马长城窟行》写道:“玉关尘卷静,金微路已通。”玉关就是玉门关,金微就是金微山,今新疆的阿尔泰山,这里代指西域。第一句是说玉门关战争结束了,一派和平安定;第二句说通向西域的道路畅通无阻。

          阳关是一个遥远的所在。王维的名篇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岑参多次路经阳关:“二年领公事,两度过阳关。”(《寄宇文判官》)来到阳关,便产生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:“发到阳关白,书今远报君。”(岑参《岁暮碛外寄元撝》)通过阳关赴西域的道路称为阳关道,阳关道路通畅,就是丝绸之路畅通。耿湋《送王将军出塞》诗写道:“绝漠秋山在,阳关旧路通。”阳关和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两扇大门,走出两关,便进入西域。

          3.

          西域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,狭义的西域大致指今新疆地区和葱岭东西。张籍诗写出了丝绸贸易的繁荣景象:“无数铃声遥过碛,应驮白练到安西。”“碛”是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,就是通常说的“流沙”;安西即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安西都护府,治所在今新疆库车。通过今天新疆地区的丝绸之路,分西域南道和西域北道。天山南麓、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道路称为北道,昆仑山北麓、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道路称为南道。

          唐诗中写北道的诗比较多。因为南道是跟吐蕃对峙的前线,利用比较少。唐朝经营西域,其政治、军事中心都在北道。西域的白龙堆、楼兰、西州、安西都护府、铁门关、龟兹、疏勒等地名经常出现在唐诗中。如王昌龄的诗: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岑参的诗:“大荒无鸟飞,但见白龙堆。”岑参写他在西域的行程:“前月发安西,路上无停留。都护犹未到,来时在西州。十日过沙碛,终朝风不休。马走碎石中,四蹄皆血流。”

          唐朝路经西域出使国外的使节,在边塞英勇奋战的唐军将士,都在唐诗里受到歌颂:“玉塞已遐廓,铁关方阻修。东都日窅窅,西海此悠悠。卒使功名建,长封万里侯。”(张宣明《使至三姓咽面》)“火山六月应更热,赤亭道口行人绝。知君惯度祁连城,岂能愁见轮台月。”(岑参《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》)唐军在高仙芝将军率领下将远征中亚,李某从征。岑参写这首诗送行,鼓励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。

          丝绸之路是唐朝一道亮丽的风景,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思想情感的艺术反映。唐诗的描写,让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的形象化全息图景,看到了丝绸之路交通网络全方位的发展变化,吟咏丝路的唐诗是丝路文化的重要内容。

          编辑:开检